市场监管总局11月1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新设民营企业706.5万户,同比增长15.3%。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民营企业数量超过5200万户,民营企业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达到92.3%;新设个体工商户1719.6万户,同比增长11.7%。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已达1.22亿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67.3%。

从宏观和理论层面来讲,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微观和实践层面来看,民营经济是就业、税收、创新的主力军,贡献了中国经济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尤其在经济困难的时候,如果没有民营经济的全面恢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就会面临很大的困难。

而从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民营企业大多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占经济主体的比重更是超过了67%,且民营企业大多直接服务于市场、服务于居民,与广大居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对改善居民生活、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关系紧密。一方面,如果民营企业发展不好,民营企业的市场供应能力不足、供应水平不高,民营企业生产的产品存在质量等方面的问题,就会对居民生活带来直接影响,甚至会引发许多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如果居民消费能力不强、消费欲望不足、消费热情不高,又会对民营企业发展形成比较大的冲击和影响。

很显然,目前的消费市场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是不太有利的,疫情三年对企业经营、居民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居民消费心理的冲击和影响是比较大的,居民的消费意愿明显不足,购买能力也出现了比较大的伤害,导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难以有效发挥,消费对生产的作用明显不够。传递到民营企业身上,就是生产的产品难以很快销售,需求不足、供大于求现象比较明显。深度传递的结果,就是产品销售不畅、企业运行不佳,又使得居民就业受到影响,收入难以增长,进一步影响消费。

这也意味着,按照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当生产与消费出现矛盾,生产与消费无法协调运行的时候,就必须找到理顺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切入点,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去理顺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就眼前来说,激活居民的消费热情,全面启动消费,是理顺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关键。在生产相对过剩的条件下,只有消费这盘棋活了,经济这盘棋才能活。反之,就会越来越难,越来越不适应。

而从前三季度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设立情况来看,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企业和居民创业创新的热情已经明显恢复,特别是民营经济31条的出台,对提振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信心作用很大,各地在为民营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方面,也拿出了许多实实在在的措施。能否把这样的良好势头保持下去,就看消费市场能否也能像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恢复一样,有比较明显的恢复。

不可否认,前三季度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心提振,除了政策助推之外,与消费市场的恢复也是有较大关系的。特别是以旅游为先导的消费市场恢复,带来了比较强的信心,也注入了比较大的希望。关键要看,地方政府能否趁热打铁,在如何扶持实体经济、帮助中小企业、激发市场活力、改善消费环境、激活居民消费热情等方面下功夫、做文章、想对策了。如果仍然把心思放在房地产、城市建设等方面,而不沉下心来关心关注中小微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消费市场就难以全面启动。

也正因为如此,面对前三季度新设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大幅增长、企业和居民创业创新热情明显增强、民营经济信心加速恢复的良好态势,地方政府一定要抓住机会,对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投入更多的感情、提供更多的帮助,特别对还潜在水中、深陷泥潭的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要用政策之船、资金之绳、帮扶之手,将他们救上岸、拉出泥潭,让他们早日走出困境。一旦企业走出困境,居民就业和收入增长就有保证,消费就更有活力了。所以,决不能失掉前三季度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大幅增长带来的良好机遇,而要紧紧抓住机遇,推动民营经济的全面恢复,提振民营投资者的投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