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细胞性乳腺炎,也被称为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一种非哺乳期乳腺炎,通常由导管内或腺体的浆细胞性炎症反应引起。这种炎症可能与细菌感染、免疫反应或导管周围的机械压迫有关,是一种并不少见的良性疾病,常见于中、老年女性,发病高峰年龄为50-60岁。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易被误诊为乳腺癌。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症状包括乳房疼痛、 乳头内陷、 乳头溢液(包括浆液性或血性分泌物)以及乳房肿块。如果炎症严重,还可能发生脓肿,导致乳房区域的红肿和发热。西医治疗方法多为手术引流和局部切除等,对于女性的乳房、乳腺都有一定的伤害,甚至有部分患者需要切除部分乳房,严重影响了女性的身心健康。

云太医互联网医院郭宇飞教授对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诊治有着极深的造诣郭宇飞教授徽信yty8401,他细致的阐释了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病因病机:

乳房位于胸前,足阳明胃经行贯乳中;足太阴脾经络胃上膈,布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上膈,布胸胁绕乳头而行;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而与乳联,古有“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之称谓。

故中医学认为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发生、发展与肝、脾胃、肾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木郁土壅,肝郁胃热,肾阳亏虚,脾虚湿胜,风邪侵袭为本病病机;乳头凹陷,乳络失于通畅、遭受外伤是本病发病的基本条件。

乳络结块日久蕴热成毒,肉腐成脓,穿破成漏,常见脓汁清稀、夹杂败絮,伤口可长期流脓水,迁延不愈,最终耗伤气血。

郭宇飞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郭宇飞教授徽信yty8401,将粉刺性乳痈分为:肝经蕴热证、脾肾阳虚证、余毒未清证、气血两虚证、风湿夹杂证等证型,开创性的提出了“从风论治”的特色治疗思路,并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了一套中医“内服+外敷”特色疗法。

郭宇飞教授“从风论治”风湿夹杂型浆细胞乳腺炎1例:

崔某,女,26 岁,已婚,育有1子。以“发现右乳肿块伴疼痛2月余”为主诉。患者停乳半年余,2023年5月,因食火锅后,乳房出现不定时疼痛现象,并发现存在肿块,大小约为鸡蛋状,无体温升高,夜寐正常。

在云太医互联网医院就诊前,该病患曾在当地医院就诊,所做彩超显示,右乳低回声区,考虑炎性改变,被给予“青霉素 + 头孢”输液治疗5日,再次行彩超检查,发热肿块大小与发现时相比有所增大,且出现皮肤红肿,病情加重,而后,于2023年6月转于云太医互联网医院继续就诊。

入院专科检查:双侧乳头短平,右乳外侧6~10点钟方向可触及一大小为11.0cm×8.0cm肿块,存在一定程度的疼痛感,患处皮肤存在红肿晦暗的现象,且温度高于正常皮肤处,表面未破溃。按压双侧乳头、乳晕后可见乳头溢出黄白色、质稠厚膏脂样分泌物。左侧乳房无异常,淋巴无异常。

患者素有乳头短平,哺乳期回乳时留有残乳,从而导致乳络不通,并且平日喜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所以导致湿邪内生、气血瘀滞等,从而出现脓肿。故郭宇飞教授诊断为浆细胞性乳腺炎,采用中药方剂消风散(内服)+双柏散(外敷)治疗。

药方组成:防风,荆芥,蝉蜕,苦参,当归,川芎,芍药,石膏,知母,柴胡,茯苓,白术,炒芥子。后加,山药,薏苡仁,金银花,黄芩,甘草,早晚温服。右乳局部给予双柏散外敷治疗。

云太医郭宇飞教授在对患者治疗14天后郭宇飞教授徽信yty8401,肿块明显缩小,患者自诉疼痛感及皮肤红肿的现象仍然存在,未见表皮破损,于是郭教授在药方中添加了乳香、没药;治疗28天后,肿块再次明显缩小,大小为8.0cm×7.0cm,患者偶有轻微疼痛,偶有心烦、便秘,于是加淡豆豉、栀子等中药材。

该患者共治疗3月余,复诊6次,末次复诊时,肿块大小为2.0cm×1.0cm,质软,皮肤正常,无疼痛感,无溢液,郭教授叮嘱患者继续口服中药1个月,以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多生活习惯并不健康,体内痰湿滋生,在乳房外伤、过敏等因素的刺激下,最终发病。因此,云太医互联网医院郭宇飞教授郭宇飞教授徽信yty8401建议女性朋友们,要在日常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清淡饮食,早睡早起,调整心态与情绪,养护好自己的身体,从根本上降低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