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我们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们每天接受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很多事情也就被淡化了。具体到文学创作,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靠一部小说(甚至短篇小说)轰动社会的现象,可以说很难出现了。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山西作家张继善创作的反腐败长篇小说《黄河作证》,刚一出版就走红网络,被近百余家网站争相连载,其中包括新浪、搜狐、腾讯和当当在内的国家门户大网。有近2000名读者在网上发表评论,还有不少读者在网上呼吁——尽快将《黄河作证》搬上银幕和屏幕。

  一部文学作品,短时间内在全国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和反响,这是不多见的。用网友们的话说,《黄河作证》之所以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主要是作者没有过多地粉饰太平,而是以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大胆地揭示了社会矛盾,展现了社会底层人们的某些生活现状,说出了他们想说而没有机会说的话,替他们发出了长期压抑在心底里的一声呐喊。

  《黄河作证》以黄河岸边某农村赵家坪为背景,用白描的手法,最大限度地贴近生活,将笔端探寻到农民朋友们的灵魂深处,去关注他们在想什么、干什么、爱什么、恨什么,喜他们所喜,怒他们所怒,哀他们所哀,乐他们所乐。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9亿农民。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农民温饱问题、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生存条件当做头等大事来抓,把“三农”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是平衡的。在个别乡村,由于“天高皇帝远”,中央和省、市鞭长莫及,因此,那里的村党支书和村委主任便成了土皇帝,家长制,一言堂,为所欲为,作威作福。有些农村是账务不公开,收支一杆笔,会计出纳一担挑,平时不记账,到年底拿出一堆白条;还有些已经富裕了的农村,经济命脉并非把握在村民手中,而是掌控在村霸手里,他们以村集体的名义办工厂、搞企业,赔了是集体的,赚了是自己的。

  尤其一些资源比较丰富,如拥有煤矿、铁矿等企业的农村,那里的资源更是成了唐僧肉,谁也想吃,谁也要拿,就连乡里、县里甚至市里的个别国家工作人员,也都削尖脑袋往里钻。有钱的用钱,有权的用权,有势的用势,以各种手段和名目拥有股份。如此这般,一些掌权者就和村霸沆瀣一气,共同利益使他们同乘一条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广大村民们只能忍气吞声,敢怒不敢言,因为这是金钱和权利编制而成的一张大网,就像诸葛亮的八卦阵图,牵一发而动全局。《黄河作证》中描写的赵家坪,便是这种情况。

  正如书中村霸赵玉虎所说:“过去,他(指县委负责人张国华)是咱们的保护伞,现在,咱们是他的保护伞,只要我没事他就没事,我要是今天进去了,他明天就得进去;我进去三年五年就能出来,他要是进去了,这辈子能不能出来还不知道。”一语道破天机,这便是当前社会上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极大危害。钱借权势,权借钱威,谁敢不服,轻则致以伤残,重则非法拘禁,甚至迫害致死,《黄河作证》中的杨发才就是一个例子。

  值得欣慰的是,这些问题早已经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5年开展的全国公安大接访、2008年全国3000名县委书记大培训等等一系列活动,这一切,说明我们党是有决心、有信心,也有能力来遏制各种腐败的。正如《黄河作证》中省委书记谷月涛在万人大会上讲的那样:“我们将继续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最大限度地做到执政为民,执法为民,以民为本,以民为天。无论是谁,不管他职务多高、权力多大,只要胆敢以权谋私,欺压百姓,堕落成黑恶势力和腐败分子,我们就坚决将他绳之以法。”这也许就是《黄河作证》能在全国产生强烈反响、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共鸣的真正原因吧。

《中国信息报》主编 田建海

责任编辑:田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