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猫妹

来源| 大猫好规划

最近一家互助平台宣布互助申请将不再限制任何病种,只要患者累计医疗花费实际达到12万或24万,就能申领15万或30万互助金。

不限制病种,只要花费够了就给钱,这种大病保障,你值得拥有吗?

这个互助计划的页面很……简洁。

各种要求、规则、条款,都是默认帮你勾选好的,而你要做的,只是“点击进入”,去抽奖。

说实话,做成这样的任何产品,猫妹都不想加入。

因为99.99%的人,都不会注意那几个小字儿,更别提去点开那几个小字儿看看里面写的啥,即便点开了,也没耐心一点点的读完。

但那些小字儿背后的东西,对你真的很重要。它关系都你能不能加入,加入后万一生病能不能拿到互助金。

因为这“不幸患病,确诊即赔”的30万的出发点虽然不错,但30万并不是那么好拿的。

这个互助计划的保障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指定大病保障,一部分叫非指定大病保障。

指定大病指的是该互助计划规定的102种重大疾病,这部分和重疾险很像,要达到约定的标准,才能拿到互助金。

非指定大病保障是这款互助计划特有的保障,指的是即便得的不是规定的102种大病,但是如果在180天内,在指定医院接受治疗过程中,所发生的医保范围内医疗费用累计达到12万或24万,那么可以去申领15万或30万互助金。

非指定大病保障,很人性化。

因为限定病种以及规定达到什么标准才能赔付,会有一些临界状态,介于赔与不赔之间,会让人无所适从。

而且,我们知道,重大疾病的花销巨大,但在重疾险规定疾病范围外仍会有一些疾病,同样会花销不菲。

我们买保险,担心的不是我们患上什么什么病,关注点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得了花销巨大的“大病”之后,造成的经济伤害如何弥补。

所以,如果从花了多少钱,这个维度来界定“大病”,不失为一种新的思路。

但这么好的想法为啥保险公司想不出来,或者知道也不这么干,后面猫妹会尝试跟大家捋一捋。

这个互助思路,立意很好,但大家也要注意,这里面,有几个门槛:

❶ 限定医院

条款里,关于“医院”,有两个解释,记得,一定要看“指定医院”,

这部分的设计也挺逗,不是直接展示的,而是左右滑动的,猫妹把这段话复制了下来:

“指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医院等级分类中的三级合格或者三级合格以上的公立医院,以及本互助计划指定的民营医院。不包括以康复、护理、疗养、戒酒、戒毒或者类似功能为主要功能的医疗机构。”

这里可以看出,对医院的要求明显提高了,必须是“三级合格或者三级合格以上的公立医院”。

医院,在大家的印象中,就是分大医院、小医院,公家的,和私人的。

其实,医院是分等级的。

一、二、三级,肯定是级别越高越好。三级医院主要指全国、省、市直属的大医院及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

但级别越高,医院数量也越来越少。

从卫健委公布的数据看,三级医院全国加起来,2779家,只占医院总数的8%,而且这里还不一定全都是公立医院。

另外,医疗资源的集中度其实很高的,北上集中了顶尖的医疗资源,一些省会也还好,但再往下,其实对三级医院优质资源的获得可能就越来越小了。

所以,如果你住的医院级别不够,病再重、花再多,也没用。

要注意去哪儿治病,这是一道门槛。

❷ 限定时间

能不能得到非指定大病保障,取决于你的花销在180天内能不能达到一定金额。

我们在很多众筹里看到,要几十万的治疗费用,但深扒之后我们发现,其实,很多费用都是……预期。也许不会真的发生,也许不会那么多,也许有那么多,但是需要很久后才能积累到这个数目。

所以,要在180天内达到12万或24万,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很多病,是细水长流。

比如癌症,一次手术后,不会马上安排下一次手术。一个阶段的放化疗后,如果有效果,可能会先停一段,因为这也是杀敌一万自损三千的手段。

转移了,复发了,也要观察肿瘤的情况,能否达到一定的大小,病人身体情况能否承受住下一次手术,都是未知数。

而且很多病,光是从初次确诊,到手术到后期治疗,会经历漫长的时间的。

180天内,确实可能花不到这个数目,但180天后,能达到这个数目也没用了,这又是一道门槛。

❸ 限定范围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钱能花到这个数目,但是,不全是医保范围内的。

医保很好用,不可否认,但医保不是大而全包的那种,所以很多发生了灾难式医疗费用的疾病,都跟超出医保保障范围有关。

另外,在描述中,互助平台使用了“医保花费”这个词。

猫妹没找到“医保花费”的定义。

这里猫妹有两个理解:一种理解是医疗费用中,有多少属于医保范围内,不管这笔钱最后是谁出的,都算“医保花费”;一种理解是治病费用中属于医保范围内的,扣除医保基金支付部分,医保范围内个人自付的部分才算“医保花费”。

比如前两年轰动一时的“罗某笑”事件,罗父故意夸大女儿医药花销,筹款200多万。但深圳卫计委调查公布的结果是:罗某笑三次住院总费用合计为204244.31元,其中医保支付168050.98元,自付36193.33元,三次平均自付费用占总治疗费用比例为17.72%。

所以,“医保花费”两种标准的差异可能是极其巨大的。

猫妹打客服电话,客服是按照前一种来解释的。

所以,如果真的如此,那么获得互助金的概率可能还大一些。

那么又出现了一种情况,那就是实际医疗花销和互助金之间,有巨大的差距,是否又违背了我们的初衷——帮互助对象弥补巨额经济损失,使他们不因病致贫。但是如果真实花费只有3万多,就获得救助15万、30万,分明是“获利”了啊?!

而商业保险,也有类似的“获利”情况,但别忘了,每一份保额背后,都对应着人家的保费支出。

而互助背后,每一分互助金背后都是其他互助参与者的分摊。

说一下前面的问题,就是这个设想很好,为啥保险公司不这么干。

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圈定责任边界的方式是完美的。

比如,你规定,得了某某病,达到一定的标准,就获赔。

那么就有人去伪造病历和诊断证明。

比如之前讲过的一个案例,周女士找到老家医院的一名医生,拜托医生给自己开了一份患有子宫内膜癌的病理检验报告和诊断书,然后找保险公司理赔了40万重疾险,结果被查出来,判刑11年。

那么,如果你规定,住院花费达到多少多少钱,就能获得救助,那么猫妹相信,这个假也一样有人会去做。

比如经久不衰的套取医保费用的案例,各种里应外合,简直是一条龙的产业。

也有报道,上海发现了多起具有代表性的健康险职业欺诈案件,其中涉及医院部分医护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虚构住院事实进行保险欺诈。

高级的假都能造,多开点药,多做点检查,多用点贵价药……其实,也没那么难。

而对保险公司而言,核查成本,并不低。如果是限定疾病种类,那么查起来,难度审核相对可控。如果是不限病种,那么就要求更高的审核能力。

骗子们,哪有漏洞去哪骗。之前是骗医保基金,骗保险公司,现在换个平台骗,而已。

但你骗医保基金,有医保局管;你骗保险公司,有核赔部门管,有行业数据可以协查通报。如果换成去一个互联网平台骗呢?到底哪个被查出来的风险更大?

对于平台来说,它是参与者,扮演的是开场子,收管理费的角色。

收钱的,是生病的。

出钱的,是大家。

有人出钱有人收钱,平台才有管理费收。

收管理费的,又会花多大的力气去查,去监管呢?

所以,对互助计划的参与人来说,也将面临更高的道德风险、诈骗风险。

如果审核过严,流程过长,会导致受助者怨声载道;如果审核不严导致分摊过高,或者就是符合条件拿钱的人太多,都会导致有人退出不玩了……

为了达到微妙的平衡,就会出现玩着玩着互助改规则的情况。人家改规则,你的选择就是“要么忍要么滚”。

网络互助,其实是因为保险公司很多地方做得不到位,才应运而生。当然,平台有平台的生意经,这里不多说。

毕竟很多保险产品,还是太贵了。

让低收入人群,有保障,这是网络互助的价值。

但野蛮生长的过程,必然有很多不合规的地方。参与的人越多,就有越多人可能受到伤害。

之前,原保监会对这一摊儿,态度很明确:划清界限,它不是保险,不归我管。

今年,很多代表委员呼吁,银保监会要把网络互助管起来。

会里还没有表态。

猫妹是真的希望,网络互助也早点有行规、有准则,整实际的,别总玩虚的。

至少,不要总来那种,“点击加入 参与抽奖”。

低收入人群,比有钱人更经不起骗。

如果你身体不错,也不是特别没钱,猫妹还是建议大家买保险。但如果你就是觉得保险都是骗人的,或者觉得保险太贵,那么就选个头部平台的互助加入,加入前看清楚健康告知部分,就是那种默认勾选的小蓝字,都记得点进去看一遍。

P.S:猫妹想破头也没想起来,是啥时候授权该平台调取我的全套身份信息的。

平时跟同事聊聊好吃的,你转头就给我推荐一下,当我肚子里的蛔虫也就罢了……亲,手别伸那么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