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利好政策和背景之下,公募基金的规模出现了快速扩张;相对应的,则是对基金经理需求的快速增长。

目前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就是-基金经理的年轻化。尤其是近两年,愈发明显;投资主力正从60后,70后,80后,甚至90后过渡。

统计数据显示,这些年轻的基金经理平均培养周期为5年,任职年限较短。对比海外市场成熟市场,培养一个基金经理大概需要10年左右甚至更长的时间。

于是投资者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担忧:年轻的基金经理,以他们的经验和经历,能否把握市场节奏,判断投资机会,控制市场波动的风险?

目前来看,一切还是未知数。

一.最年轻的基金经理-90后

越来越多的80后成为了基金经理,而更为优秀的一批90后基金经理,也开始陆续进入投资者的视野。据统计,目前最年轻的基金经理是一名93年出生的女性基金经理;不过可以预料的是,这个记录还有可能被不断刷新。

看到这个消息之后,很多90后纷纷表示自愧不如,如今很多人还有游走在“温饱线”的边缘,这人与人的差距也忒大了。

针对这一现象,南方某基金公司的市场总监表示:基金经理的培养年限一般在5年甚至更长时间。其培养路径是从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往往是这样一个路线。

关于人才培养,大机构拥有完善的培训体系,一般倾向于内部培养;而中小机构由于缺乏相应资源的支撑,倾向于从外部挖人。因此在大机构当过研究员的人,去了小机构很有可能就直接晋升为基金经理或助理。

从趋势来看,确实如此

不过这样的现象,让很多行业的资深投资人感到担忧。由于国内资本市场带有典型的诸如“政策市”以及“转型特征”。因此对于很多年轻的基金经理而言,很有可能没有经历过几个完整的牛熊交替过程。

没有这样丰富经历的基金经理,对于风险的敬畏,很难谈得上有多深;对于风险的控制,很难说有多少方法;对于风险的认知和市场的感觉,很难说有多敏感。

二.优秀的基金经理,已是稀缺品

究其根本,基金经理年轻化趋势之所以明显,是与行业的高速发展密切相关的。

最早的时候,基金行业刚刚起步,稀缺品是基金产品的批文;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基金的销售渠道和销售成为了稀缺品;再往后,随着互联网渠道的拓展和银行纷纷转型零售;销售和渠道不再那么吃香。

直到现在,随着大量资金和大量人才的涌入,客观上也要求基金经理跟上行业的步伐。在今天的市场上,明星基金经理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稀缺品。

10年为周期的培养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相比于国内的“苗苗助长”和“赶鸭子上架”,海外市场对基金经理的培养周期漫长且复杂,一般而言都是10年的时间。

富达中国区负责人曾表示:“从大学招聘进来,公司(富达中国)会用7~10年时间将一个研究员培养成基金经理,其具体路径是三次不同行业研究的轮岗,甚至是其他海外市场。三次轮岗的行业可能是金融业、消费、汽车或者行业,包括周期性和非周期性行业以及其他特殊行业”

通过不同行业轮岗,考察研究人员的综合研究能力。

完成这些考核的分析师,还不是直接转为基金经理。而是进入基金经理的候选名单,在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指标体系筛选之后,参照个人风格,看究竟适合管理机构产品还是零售产品。走到这里,基金经理才基本坐定。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资深经理的以“老带新”的师徒制。这样的培养方式,能够确保投资理念的一脉相承,也能延续过往的一个成功。

此外,在成为基金经理之前,公司还会用自有资金给他们做实操。

正因为如此,绝大多数经理都是内部提拔,而且平均在任时间长达12年,如此长的时间。意味着投资经验和理念会始终一脉相承,而这种对富达文化的认同,也成为了富达的一个“护城河”。以至于其他资管公司想挖走富达的基金经理,非常困难。

类似机构还有先锋集团,其培养人才同样也需要多次轮岗。对人会有不同资质的划分,不同资质的人可能培养时间不一样。而且要考虑管理的复杂程度和个人经历。总体而言,从大学毕业到成为新兴的海外市场经理,培养年限在10~15年的时间。

如此长周期的培养,让这些经理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自己对市场的感知能力和应对市场的波动和危机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盘感”,这个是短期内很难培养的,需要时间、需要悟性。

而这恰恰是中国当下所缺乏。

三.年轻基金经理何去何从

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但是对于金融行业而言。基金经理如果过于年轻,缺乏从业经验,其运作基金的水平确实存在很大的不足。

不得不承认的是,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能够成为研究员到最后晋升为基金经理的人。至少在智商和知识学习上,都是非常优秀的人;对于这样一群人,确实能够在短期学会各种新知识,但是对于市场的感知能力和风险把控,需要的是时间和悟性。

事实上,不是每个研究员都适合成为基金经理。研究员属于理论性人才,而基金经理属于实操性。从理论到实操的过度,无异于是“惊险的一跃”,这一跃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国外的研究员转向基金经理,往往需要经过严格的评估。而且会根据个人风格,然后通过以老带新等方式,来完成培养。

而国内的培养方式,尤其是从研究员跳槽就升为基金经理的。面对国内资本市场的波云诡谲,风格变换;往往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形。没有经历过几轮的牛熊变换,很难建立起对市场的敬畏。而盲目操作,对于基金和个人品牌而言,都是一个非常大的损失和损害。

股市的核心是风控,这一点对于基金经理尤甚

写在最后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很多年轻的基金经理,在最近几年表现的也是可圈可点。对于基金经理年轻化的趋势,既要表现出一定的担忧,但也不可全盘否定。

不过时间,才是最好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