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延迟退休,终于有了最新的消息。

最近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对于在职员工非常关心的延迟退休问题,给了一个明确的说法。

《建议》中提到要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转移接续,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法定年龄。

延迟退休,多年来一直都是个热门话题。

在9月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一则工资福利司答网民关于延迟退休政策的来信,就已经表明了高层的一个态度。

针对网友提到的关于机关女性工勤人员延退政策的一个询问,当时的工资福利司是这样回答的:

按照目前的政策规定,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女工人法定退休年龄为50周岁,这个政策的制定是在上世纪50年代。是考虑到了当时的劳动条件,人均寿命,男女生育的特点等等。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社会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均寿命的提高,老龄化趋势加快,现行的退休年龄已经偏低,不能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为充分发挥部分急需的专业人才作用,国家出台了有关政策,延长了具有高级职称女性专业技术人员等部分群体的退休年龄。

目前正按

照国家的部署和要求,适应人口老龄化和预期寿命延长的需求,认真研究相关政策措施。

而《建议》的出台,关于延迟退休的靴子终于落地了。

老龄化势不可挡

很多人也许不愿意延迟退休,但是抵挡不住的趋势就是人类寿命越来越长的趋势。百岁人生离人类已经不远了,数据显示中国香港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将近87岁,日本达到了85岁,他们很可能在30年后就进入百岁人生。

尤其是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新型药物的创新。人类的预期寿命每10年会增长2~3岁预期寿命的增长,这导致我们的世界正在慢慢变老,一半以上的国家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社保支出压力山大

另一方方面要看到,从很多年之前我国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阶段。社保支出的压力是越来越大,从2014年开始,我国社保基金就已开始出现缺口,2018年社保基金收支缺口已达6000亿以上。

如果社保基金缺口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那么采取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也无可厚非。但问题是,社保基金出现缺口恐怕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因为我们国家的出生率在下降、老年人口比例在提升、退休年龄长期未变。

当前中国老龄化人口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1.76亿,占比达到12.6%。

中国已经是世界老龄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根据联合国预测,2030年左右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在全球老龄人口的占比将超过25%。

缴纳社保的生力军是正在工作的人群,但我国的退休制度长年未变,男性年满60岁、女性年满50岁退休(女干部年满55岁)。而我们的近邻日本,65岁以后退休是常态,美国的退休年龄也在62岁到70岁。从全世界范围看,除部分非洲国家外,中国的退休年龄可以说是最低的。

所以说国家社保基金要想长期稳定运行下去,面临着3个挑战:

1.出生率下降,社保补充新鲜血液的速度放缓;

2.预期寿命提升,社保基金支出的速度加快,压力山大

3.退休年龄偏低,进一步加剧了社保基金支出压力。

因此,延迟退休是应对社保基金缺口扩大的一种手段,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管长期的解决方法。

养老三重保障

关于养老问题,国家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所谓的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是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倡导的"三支柱"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即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

其中基本养老保险是第一支柱,也是所有养老保障的基础,在我国覆盖率超过了90%;

企业年金/职业年金是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二支柱,企业是否参加是看自愿的,找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参加就叫职业年金,在民营企业参加就叫企业年金。

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是第三支柱,但在我国保险深度和密度都不高的情况下,保障型保险都有很多家庭没有配置,更不用说个人养老保险。这一块是需要补上的,也得到了政策的支持。

目前平均的养老金替代率仅有42.9%,而国际劳工组织建议养老金替代率的最低标准为55%;世界银行更是建议,要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不下降,养老金替代率应不低于70%。

也就是说,仅仅依靠"第一支柱"基本养老金,肯定无法实现"享老"的目的。国家的基本养老金,只能满足退休之后的日常开支,远远不能满足退休的全部生活。需要企业和个人共同发力,才能让晚年生活更加美好和丰富。

延迟退休来了,应做好准备,但也不必过于惊慌。国家基本养老兜底,企业和个人养老保险补齐,才能让退休后的生活有尊严,有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