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届新时代资本论坛上,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出席会议并称:在以新经济推动创新转型升级的现阶段,间接融资的局限性已非常明显,我国应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使其更好地支持企业创新。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我国形成了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的融资结构。从统计数据来看,间接融资占比仍然高达70-80%左右。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到创新驱动阶段,间接融资的不足开始逐渐显现,于是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被提上了国家的重要议程。

此次论坛上,贾康再次强调了银行的当铺思维:

银行系统吸收的是居民储蓄,不能出任何闪失,因此风险偏好低,必须坚守当铺思维。

从外滩金融峰会开始,当铺思维就一直是舆论争论的焦点。两个多月后的现在,依然是市场热议的话题。对于当铺思维的提法,应该有怎样的认知?

一.首富的炮轰

两个月前的外滩金融峰会上,首富马炮轰银行的当铺思维:

现在中国的银行还是当铺思想,害了很多企业家。金融的本质是信用管理,金融体系需改变当下大多数思维习惯,抵押的当铺思想不可能支持未来发展需求,金融当铺思想下企业压力大动作会变形,有些人肆无忌惮贷款,负债无限大,等借款达到10个亿银行都怕你,金融靠资产和抵押会走向极端,信用体系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才能真正让信用变成财富。

引发现象级讨论的这一段话,至今依然余音袅袅。值得一提的是,前段时间苏宁将股权质押给淘宝的信息,反而进一步验证了当铺思维的合理性。

银行的当铺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对于银行这一类机构而言是正确的选择。时过境迁,银行这几年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和努力不可忽视,作为吸收公众存款的机构,天然就是风险厌恶者。

银行需要改变,但当铺思维不能放弃;直接融资比例亟待提高,才能更好地支持企业创新。

二.为什么银行需要当铺思维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有必要看下银行贷款的种类。银行贷款主要分为以下三类:保证担保贷款,抵押担保和纯信用贷款。

这三类贷款中,保证担保贷款是以第三方信用为还款保证;抵押担保贷款以抵质押物为还款保证,信用贷款中则没有任何担保措施,所以信用贷款风险最大,银行在审批的时候也就愈发谨慎。由于信贷市场上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在授信的时候势必要引入抵质押担保。作为一种重要的风险缓释措施,巴塞尔协议也是承认的。

银行抵质押的问题,不仅是国内在国际上也是通行做法。即使是金融业发达的美国,抵押贷在整个社会融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银行坚守当铺思维,对贷款采取抵质押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贷款放出去非常容易,但是收回来却是核心。因此抵质押措施就是风控手段,一旦企业或者个人出现逾期之后,这些抵押物就成为了第二还款来源。如果是纯信用贷款出了风险,成为了不良甚至是呆坏账之后,银行只能自己硬扛。风险敞口巨大,损失也非常惨重。

银行不是信用体系的反对者,反而是积极践行者。银行这几年在监管的推动和自身体系不断完善之下,开始加大了信用贷款的投放力度,降低对抵质押品的依赖。即使从自身需要出发,银行也有很强的摆脱对抵押的依赖,从而更好地完成业务拓展和信用下沉。

谈信用不谈额度都是耍流氓

但是凡事都有个度,在讨论贷款的时候,所有只谈风控措施而不谈授信额度的都是耍流氓!对于银行而言,个人信用和企业信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银行在对个人发放信用贷款的时候,基本都是如大中型国企、公务员事业单位这一类优质客户,目前规定是30万的上限。如果授信继续放大,就要采取其他风险缓释措施了。比如房贷,就需要将房子抵押给银行;比如人才贷,就需要采取其他保证和担保措施。个人抵押和经营贷,就不用多说了。

而对于动辄千万上亿甚至是上十亿的对公贷款而言,如果没有抵押担保措施的贷款发放,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一旦出现逾期或者损失,对于一家支行甚至分行总行,都是不小的损失。问责不可避免,而且还要想尽一切办法催收和处置。从主办客户经理到支行负责人,分行授信部,分管副行长到总行,都逃不了干系。

现实中一笔几百万的不良,就足以吞没一家支行全部的业绩。当授信额度放到到几千万以上的时候,纯信用基本是行不通的。不信看看最近一系列违约事件,动辄十亿百亿的违约;依靠信用体系有何意义?所以不要被表象迷惑了。

三.金融科技和大数据不是万能

前几年主打大数据风控的互联网金融,如今纷纷折戟。留下的都是各自领域的巨头,绝大部分互联网金融公司都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为什么?因为新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

财政部副部长邹加怡则强调,金融科技并没有改变依靠信用、使用杠杆的金融本质,在提升服务效率、增强金融可及性的同时,也加大了对金融安全的挑战。前银保监主席尚福林也强调过:“无论叫金融科技还是科技金融,始终不能忘记金融属性,不能违背金融运行的基本规律,否则必然会受到市场的惩罚。

大数据风控只风控措施的一种,过于迷信和依赖是非常危险的。互联网企业的大数据风控,是依托其商业生态和获得的数据。风控的核心小额分散,其具体做法是扩大客户数量、降低单户授信金额、收取较高的贷款利息。一旦额度放大,这一统计学的大数定律就不存在。

互联网企业能够依靠其对电商平台和客户信用评分的独特控制力来管控风险,所以能够凭借信用进行贷款发放,这也就是所说的“信用思维”。但是要清楚的看到,这些互联网信贷评审模型,目前还处于所谓的黑箱状态,有效性还没有经过完整经济周期和压力情景的检验。

一旦发生极端事件,整个模型都会被推翻。就像2008年金融危机一样,直接将很多经济学理论和那些颠扑不破的模型,从神坛打到地下。而且就数据本身而言,互联网企业采用的交易、行为和社交数据用于信贷决策是否可靠有效,也还有待实践检验。

不能否认互联网企业在大数据风控上的努力,但不能万能化大数据风控。实际上相对于抵押物而言,大数据的造假门槛要低很多很多。现实中利用大数据组团骗贷的新闻,不在少数。因此两类风控措施要相互结合,互相验证后,互为补充,绝不存在大数据风控一定比运用抵质押和担保手段更为“先进”的说法。

况且金融科技公司是绝对的纯信用么?

资深学者张非鱼曾经撰文表示,从事金融服务的BigTech公司与银行贷款一样,在实际放贷中也使用担保品。“多个担保措施帮助BigTech公司控制消费信贷的风险,不能仅归功于大数据风控。” BigTech公司放款的担保品至少有三种:价值不菲的“摊位费”、应收账款担保和现金担保。

银行从成立至今已经有过几百年的历史,几百年运营之下,银行已经完善了大量的规则。虽然历次危机中都遭受了不小的影响,但是总体而言依旧稳健,经得住时间考验。而互联网企业不过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因此。。。。

四.融资结构急需改变

近几年,金融科技可谓是方兴未已。

人们在谈论金融科技的时候,往往把它与互联网旗下数字科技平台相挂钩,银行仿佛成为了被金融科技浪潮冲击下的落伍者。其实这样的直觉观念,是大错特错的。

统计数据显示,银行业2019年 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投入为1000亿元人民币。远超所有互联网企业,可以看到,银行业并不是墨守成规的代名词,而是积极拥抱变化践行者;毕竟银行进军金融科技,优势真的是不要太明显。

随着银行投入的增加,银行业也在不断扩展数据的维度,打造自己的数据系统,践行“数字银行”战略。近几年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还是取得了诸多的成绩的。而且服务小微企业的主力军,依然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从授信规模就能看得出来,而互联网企业属于有益补充。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国内间接融资为主的结构,已经到了不得不改变的地步,更重要的要义在于发展直接融资。国内长期以间接融资为主导,主要包括贷款与非标融资。从行业投向上看,地产、基建、制造业等传统行业融资在贷款与非标资金中占据了较大比重。

但是面对未来,当中国产业向科技创新型持续升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由直接融资来支撑。高层在“十四五规划中,已经明确了科技创新,走创新驱动”的方针政策。

今年以来,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和融资金额创新高,也体现了直接融资的重要性。不仅如此,一系列关于资本市场的改革和政策,都在这一年得到释放。

写在最后

银行作为吸收公众存款的机构,其资金来源决定了必须审慎经营。因此当铺思维至于银行,虽有不少问题,但是却是必须坚守的底线思维之一。

当然随着银行金融科技的加码,越来越多的贷款开始以信用的形式投放。但无论如何,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机构,始终要建立对市场和风险的敬畏。大数据风控只是风控形式之一,而不是唯一;对其不可过于依赖,更不能吹上神坛。

坚守当铺思维和创新发展,其实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