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华商韬略 咕咕

“招工太难了!”有工厂老板表示,他甚至开出了上万元的月薪,但应聘者寥寥无几,而外卖行业却热火朝天。

年轻人宁愿去送外卖也不愿去工厂,他们会说,这是因为待在工厂没有未来。

在工厂生产线上,工作内容重复且枯燥,每天看着一样的机器做着一样的事情,没有任何新能力的长进。在这种可能持续一辈子的生活中,人会逐渐变成廉价的“行尸走肉”,因此活力四射的年轻人很容易认为进工厂就是提前进“坟墓”。

然而,在工厂打拼真的没有未来吗?

孙景南说;“有,只要你努力。”

初进焊接行业的孙景南,发现电焊是一件困难又辛苦的事情,但为了以后出人头地,她坚持下班后继续留在车间磨练焊接技巧,并且到处“拜师”学习,一共记下了几百页的笔记。

长久下来,虽然满身都留下烫伤的痕迹,但她的用心与刻苦让焊接技术进步神速。

随后她被公司选派去法国进修,在两个月的学习中,凭借出色的焊接技术,她不仅赢得众多专家的认可,还得到“东方女焊神”的荣誉。

通过长期的训练与探索,她带领工厂团队与外部科研机构合作,实现了一次次近乎不可能的成就:攻克科研项目 10 余项,授权专利 30 多项,创造经济效益 1500 多万元,并发表相关论文 40 多篇。

一个普通的女工居然在工厂里拼搏出了一个大学教授的成就!

除了没有发展空间,另一个年轻人不愿去工厂的原因是没有地位,不被人尊重。

社会流传着一种说法:只要不好好学习,以后就要去工厂打工进工厂,成了一种不得已甚至最低下的选择。

在工种鄙视链里,工厂工人几乎是最底层的一类。这种观念扎根已久,以至于在一个相亲节目里,有位男嘉宾一说自己在工厂工作时,灯就被全灭了,场面十分尴尬。

然而,模具工人陈亮用自己的事迹表示,依靠自己的努力,也能让整个国家为我感到自豪!

陈亮从18岁就开始从事相关工作,多年的经验让他对模具的生产加工了如指掌,所以研发出的产品质量上乘,仅仅只有1微米左右的误差,相当于一根头发直径的1/60。

由于具有良好的技术口碑,他被清华大学邀请参与国家级别的科研项目。

陈亮没有自卑于工人身份,积极享受与科研人员共处的时光,从中学习前沿思路,最终在科研上多次取得重大进展,为最后研发成果打下坚实基础。

研发成功后,一位清华大学的教授,握着陈亮的手并表示真诚感谢:“没有你们,许多理想和设计只能停留在纸面上、实验室里,而难以转化为产品,造福国家和百姓。”

技术报国不只是科学家的事情,即使是工人也能做到。

人们因害怕待遇低、没有地位而不选择工厂,这只是表象,其本质是他们缺乏敢于拼搏、刻苦奋斗的决心。缺少这颗心,无论在哪工作都毫无未来,但只要有这颗心,就一定能够发光发亮。

我们国家的成长历程不就是这样吗?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