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又要来了。

2020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以下称“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办法”)开始施行,监管部门对侵犯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依法严厉打击。

今年3•15是“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年。借助3•15这个特殊的时间点,消金界为大家总结了过去一年金融消费者投诉最多的问题,也和大家一同思考与梳理,消费金融在这些问题上该如何解答。

上篇内容点击查看《消费金融3•15:盘点那些容易撞在“枪口”上的问题(上)》。

涉嫌欺诈!“首月1元”保险其实更贵 

2020年底,银保监会发布了轻松保、水滴保等平台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例的通报。

通报批评这些平台使用“首月0元”、“首月1元”等进行宣传,涉嫌欺骗投保者,险企以及平台的这种行为也涉及“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者备案的保险条款、保险费率问题”。

检查发现,上述平台利用“首月0元”“限时特惠 首月立减**元”等话术,把投保人以低门槛吸引过来,给他们优惠(豁免或减少)应交保费错觉,实际是将首月保费均摊至后期保费,或首月多收保费,消费者并未得到保费优惠。

除了虚假营销,这些平台还涉嫌收集客户信息,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电销其他保险产品,如重疾险。

消金界了解到,银保监会点出上述虚假宣传问题后,仍有平台依旧在销售相关产品。在水滴保“老人”专区里,甚至还有一款宣传“首月0元”的老年医疗险,针对61岁-80岁的老人。这种做法必将受到法律严惩。

总结来看,这种做法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基本权利,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监管部门已将其作为严打对象。各类机构要依法、合规开展经营活动,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个人信息泄露,用户陷入“连环贷”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深入,个人信息安全也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其中,一些骗贷者利用各种渠道获取个人信息,对用户实施“精准诈骗”,并一步步引诱他们步入网贷的深渊。

2020年下半年以来,不少用户反映,他们收到了自称“唯品会客服”的电话。对方在电话中精准地说出了自己的姓名、订单编号以及联系地址等信息,以“快递丢失给与退款”或“产品质量出现问题”为由,引导自己加入所谓的“理赔QQ群”。

接下来,对方表示用户账号被冻结,想要解冻,就必须做资金流水认证;然后通过语音或者屏幕共享,一步步指引用户转账、并去网贷平台里贷款。有用户被骗金额达数十万元。

业内人士表示,通过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进而实施诈骗,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不仅给借款人,同时也给各类提供消费贷款的金融机构造成较大的损失。

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在2020年第六期风险提示中指出,相关平台在营销或借贷过程中,通过广告页面过度收集并滥用客户信息,甚至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客户信息在平台方、贷款机构、出资方等之间流转,侵害了消费者信息安全权。

总结来看,金融消费者要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防范诈骗风险和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对不明的电话、链接、邮件推销行为保持警惕,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在可疑网站提供个人重要信息。

反催收形成灰色产业链,贷款者面临“二次收割”

“催收”与“反催收”一直站在信贷天平的两边。此前,一些所谓的“反催收联盟”通过代接催收电话、提供起诉书、答辩书、集中举报等途径,帮助借款人躲避催收,甚至恶意逃废债。

如今,一种灰色产业链正在兴起,他们打着“维权”的幌子,企图对借款人进行“二次收割”。

有受害者表示,他通过快手结识了一位反催收中介,对方承诺为其解决暴力催收问题。

而在实际获得借款人的身份证、银行卡、社交账号等信息之后,对方将信息再转卖给其他贷款公司用于套路贷。甚至在用户想终止协议时,对方还会采用极端手段骚扰消费者,迫使其再次投诉。

鉴于“反催收联盟”的猖獗,2月26日,银保监会对外明确表态,将全力维护出借人的合法权益,坚决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加强对“反催收联盟”等违法违规网络群组的治理。

多家机构积也极响应监管政策。快手平台已发布公告,保持对发布付费反催收等高危金融广告的行为严打态度,一经发现违规,将给予删除、封禁等处罚。此外,多家银行联合出台打击反催收黑产方案,一旦接到疑似反催收联盟投诉的案件,坚决不协商,直接采取司法诉讼手段。

总结来说,对于有实际困难的企业和个人,可以和金融机构沟通,灵活调整信贷还款安排,合理延后还款期限。而类似反催收、退保等组织,如今已经被监管明确定性为“违法违规组织”,这类机构扰乱了金融机构秩序,将会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违规收集使用信息,这些APP被点名通报 

在一个网贷平台留下信息,随后就会接到另一个网贷平台的推销电话;获取一张个人的照片,就可以冒充他攻破人脸认证系统……数据安全的重要性,在如今的时代更加凸显。

2020年11月,广东省通信管理局通报了88款在个人信息安全方面违规的APP,包括包括嘉联支付、中邮消金、顺丰金融、恒大财富、全民钱包等多家金融科技企业。

App过度采集使用个人信息、不合理索取用户权限、泄露个人信息等问题层出不穷,对此工信部、公安部等相关部门已多次亮剑,点名要求相关企业整改。

此外,2021年开年,银保监会的首张罚单,也凸显了监管最新导向——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2021年1月19日,银保监会对农业银行作出了行政处罚,罚款420万元,处罚案由涉及6个方面,而6个方面全部涉及信息数据安全。

消金界发现,处罚信息主要包括重要的信息系统突发事件,留存了不该留存的制卡数据,部分互联网络保护不当,数据管理粗放不安全,网络信息系统漏洞多,门户网站泄露敏感信息等。

值得一提的是,当下《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一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将对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发挥重要的作用。

总结来看,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在推动金融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治理好、应用好、保护好金融数据,仍然是2021年监管部门的工作重点。企业在做好项目内审的同时,还要时刻关注合作方在此方面的合规问题。

想薅羊毛反被薅,自动提额/分期套路多 

近一年以来,金融获客线上流量暴涨,不少平台重启线下模式。与之对应的,是业务人员在营销推广过程中的种种不规范行为。

比如,有中介以“提升信用卡额度”为由,诱导用户办理“备用金”业务,可作应急备用资金,却并未告知用户消费会产生手续费及利息,致使用户产生了经济损失。

也有中介在推销自动分期信用卡的时候表示,该卡不占用标准信用卡的额度、更容易下卡。然而却并未告知用户,该卡一旦办理就不能撤销,且自动分期手续费不予退还。

此外,中介人员以中介费、保证金、违约金等名目,私下收取手续费的现象也层数不穷。这不仅侵害了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影响了金融机构的形象。

总结来说,第一,对于备用金、自动分期卡这类产品,金融机构应重点告知产品条款、产品费率等信息,让金融消费者拥有足够的知情权;第二,通过中介展业,可以减少金融机构的获客成本,提高放款量,但中介人员不应找法律的空白之地,而应寻找市场的合法之地,合理地转型,才是生存之道;第三,金融消费者在接收此类非官方渠道发布的销售信息时,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冲动消费,谨防误导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