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华商韬略 吴苏

近些年,中国苦于芯片等被欧美卡脖子,但在客观上,卡脖子也有“好处”,这会让中国人努力攻坚,越挫越强,乃至实现完美逆袭。

挖泥船便是典型例子,从被西方禁售到禁售西方,给了欧美一次有力反击!

不要看到“挖泥”,就觉得高端不到哪里去。

2006年以前,中国大中型挖泥船基本依赖进口,不管是设计还是核心建造技术,都由荷兰、比利时、德国等欧美国家垄断,美国还直接将挖泥船列入军方控制范围。

你可能会疑惑,一条挖泥船为何会遭遇卡脖子?答案很简单,垄断带来暴利。

举个例子,1966年,中国为建设天津新港,特批170万英镑,用了约4吨黄金的价格,从荷兰买回一艘技术已经过时的挖泥船。

请注意,这是上世纪60年代,当时中国还处在困难时期,粮食要用“粮票”配给。中国砸下巨资购买,是为了国家发展,却被荷兰狠宰一笔。

同样,1985年,中国从日本进口绞吸挖泥船,尽管只是每个小时挖2500立方米的中型设备,还是付出高昂代价。

中国边从国外进口大中型挖泥船,边自主研发。

上世纪70年代,中交上航局自行设计建造出耙吸式挖泥船,但因主机功率小,挖泥航速低,生产效率差,到80年代封船停用。

“起点”不高,但中国人没有懈怠,而是继续研发。据媒体报道,上世纪90年代,小型挖泥船均为国产。

随着中国发展港口和挖泥疏浚的需求激增,大型挖泥船成为“非拿下不可”的项目。为此,业内专家想到用“货船改挖泥船”的策略,发力自主建造大型挖泥船。

消息传开,欧美挖泥船巨头冷嘲热讽,不仅“不屑一顾”,更断言中国“根本没有研制大型耙吸挖泥船的能力”。

2001年,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708研究所开始了12000立方米大型耙吸挖泥船“新海象”号的改装设计。谁也没想到,仅仅10个月后,“新海象”正式亮相,中国当时最大的挖泥船应运而生。

这一行动打开了“新天地”,国产大型挖泥船研发生产驶入快车道。

2010年,由上海交通大学与德国企业共同承担设计,中国第一艘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鲸号”交付,疏浚能力位居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标志着我国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设计制造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彪悍到什么地步?“天鲸号”能24小时不停工作,每小时可挖泥4500立方米,被誉为“造岛神器”,作业时科幻感十足。

2013年至2015年,在中国某海域作业近200天,“天鲸号”吹填量1000万立方米,以迅雷之势造出几座岛,被欧美媒体炒成“网红”。

至此,在大型挖泥船领域,中国彻底打破欧美垄断!

战绩抢眼,相关团队仍在深耕。2017年11月,各项性能指标均超过“天鲸号”的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下水,成为新晋“亚洲第一”。

监造组船体工程师孔凡震透露:“假如使用‘天鲲号’挖掘填满一座‘水立方’,功率最大的情况下只需要6天半时间。”

媒体称,“天鲲号”是国内首艘从设计到建造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自航绞吸船,其成功研制填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重型自航绞吸船的空白,将大幅提升我国填海造陆、航道疏浚、港口建设等领域能力。

同一年,中国商务部公告,“为维护国家安全,对大型挖泥船实施出口管制”。

国产大型挖泥船自我“改命”,美国坐不住了。前几年,说中国填海造陆“破坏东南亚风水”;去年,又宣布制裁包括研制“天鲲号”的中国交建等24家中企。

欧美紧咬不放,中国越挫越强,难道欧美的角色,是帮我们“打掩护”?

参考资料:

1.国之重器:中国大型挖泥船的逆袭之路,正解局

2.犹如科幻片,获国家科技奖的“造岛神器”有多牛?网友看后直呼“要低调”,中国日报

3.中国“造岛神器”首次出海 6天就挖出一个水立方,澎湃新闻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