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在消费升级领域,发布了《白酒工业术语》《饮料酒术语和分类》两项国家标准,清晰界定了清香、浓香、酱香等各类香型白酒工艺特征,规定了白酒和饮料酒相关术语及定义,明确了饮料酒分类原则,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对高品质白酒的追求。这是自2008年修订执行后,《白酒工业术语》的再度大修订,并将于2022年6月开始执行。

从技术角度出发,《白酒工业术语》规定了12种香型白酒以及其他工艺白酒从原料到成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中涉及的相关术语和定义,包括原辅料、生产设备、设施及器具、制曲、酿酒、成品及半成品,补充了糖化发酵剂、发酵容器、固态发酵、固态蒸馏、特殊工艺等规范要求,而弱化了部分香型白酒的主体香味物质。

从分类框架整改,《饮料酒术语和分类》将饮料酒由发酵酒、蒸馏酒、配制酒三类调整为发酵酒、蒸馏酒、配制酒、露酒四类,并新增了饮料酒分类表、不同酒种的分类体系框架图。

新规一出,规避了诸如“勾兑门”、食用酒精风波、真假酒风波等风险,有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避免了白酒市场鱼目混珠,是白酒行业走向健康成熟的表现。

新版国标以“粮谷”为核心,对“白酒”的定义和范围做了一个全新的框定。“以粮谷为主要原料,以大曲、小曲、麸曲、酶制剂及酵母等为糖化发酵剂,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勾调而成的蒸馏酒”,而“粮谷”是指谷物和豆类的原粮和成品粮,谷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大麦、青稞等,同时,明确了粮谷的定义中不包括薯类。

传统意义上的固态法白酒,通过自然发酵,酒精分子与水分子间的化学反应,形成具有芳香味的酯类物质,逐渐取代了新酒中的醛类物质,酒体会愈加醇厚,香气和口感会更加协调。但是调香型白酒则由于自身呈香物质不足而后期人为添加了香精香料,以弥补酒体在风格、口味方面的不足,但这也是消费者对白酒行业较为敏感的话题,虽然符合食品安全要求,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但是在成本和风格方面与传统白酒还是存在不小的差异。

为了适应普通消费者对“粮食酒”的追求,也是为了“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新国标规定固态法白酒不得使用粮谷食用酒精、其他原料食用酒精、食品添加剂;液态法白酒和固液法白酒都只能使用粮谷食用酒精,不能使用其他成分的食用酒精。否则从白酒分类剔除,归入“配制酒”的范畴。

在此之前,白酒一直缺乏统一的官方英文名称, Chinese spirits (中国白酒)、 Chinese distilled spirits (中国蒸馏酒)、 Chinese liquor (中国烈酒)等都称为“中国白酒”,造成了海外消费者困扰,也不利于白酒国际化推广。
而这次白酒在新国标中的英文名被统一明确为“Baijiu”,能准确传达中国白酒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独特性,并对白酒、饮料酒定义和分类进行了明确,制定了新的界限,来重新定义白酒,积极扩大中国白酒的国际影响力。
有人欢喜有人忧,在新国标大刀阔斧整治白酒市场乱象的同时,低端白酒市场将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过去使用香精香料,添加食用酒精的时代过去了,“新国标”的出台将从根源上杜绝了白酒市场混乱、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而对于还没来得及销货,可能砸在手里的存货,还要花一段时间来消化,而更难的是探索以后的求生之路。
调香酒主要以20元/瓶左右的低端酒、光瓶酒为主要市场,拥有大量消费者,在酒类市场中占有较大市场份额,虽在相关标注上也进行了说明,但消费者大多没有区分调香白酒和传统白酒的能力,意味着以前靠添加剂来调整香味口感的低端酒,不能再打着白酒“新工艺”的旗号野蛮生长,从配料表来分析,大众品牌牛栏山就中招了,今后只能步入规范化进程,按配制酒来进行售卖。
创新性的专业化、品牌化运营,是低端酒的可行之举,提质和提价同步,也是白酒企业产品结构升级的必经之路。
新国际规范和推动酒业高质量发展,是对整个市场的消费和理念的升级,满足了消费者高品质的追求,净化了白酒生产环节,清理了低质低价类型白酒,引导了酒行业向传统白酒酿造工艺靠拢转变,肯定了传统白酒的不可复制性,更是迎来了白酒品质回归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