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华商韬略 冯心妍

18世纪的俄罗斯,有一位名叫瓦伦蒂娜·瓦西尔耶娃的农妇。她一生共生育了69个孩子,其中有67个孩子都存活了下来,堪称奇迹。当地相关部门给予了经济救助,让他们的生活还算富足。

但是,并不是每个女人都能像她一样幸运。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女性,因为社会生育观念的裹挟或避孕常识的缺失,一直在不停地怀孕、分娩、养育。过多的孩子给家庭增加更多的经济负担,但其实对家庭的幸福并无增益,反而造成沉重的负担。

生育,是人类的一个永恒话题。

如果有一份改变人类社会的发明榜单,避孕技术一定位列其中。避孕技术的出现,让我们这个物种能彻底将性爱与繁殖割裂开来。将生育的主动权,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

这种主动权,也有性别差异。在避孕实践中,使用避孕套大多要与起主导作用的男性协商,而使用避孕药的决定权在于生育的主体——女性。

因此,避孕药的广泛应用和女性权利的提升密切相关避孕药诞生之时,恰好正值欧美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火热的七十年代。

另外,避孕药的安全性是避孕套的三倍。短效口服避孕药通过雌孕激素来抑制排卵,激素含量远比紧急避孕药低,安全性比较可靠。如果正确服用,有效率可达99%。

1960年,避孕药在美国首次获得批准。这样一枚有着神奇效果的小小药片一经问世,迅速在全美风靡。仅仅5年的时间里,就获得了美国几乎一半已婚育龄女性的青睐。

不过,避孕药在中国的发展却并不顺利。

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女性使用避孕措施的比例是全球最高。但短效避孕药的使用比例只有1%。相比之下,北美和欧洲使用短效避孕药的比例分别达到17%和20%。

避孕药在中国的社会暗示与西方差异很大。长期以来,当被问到避孕药时,我国大众大多都有“谈药色变”的反应。

1970年代,为了响应计划生育政策,中国首推的节育手段是宫内节育器,别称“子宫环”。后来又转而宣传避孕套、避孕环等方法。

部分节育手段,在避孕的同时也有着防止性病传染的功效。但时间一长,大家便混淆了防止性病传染和意外怀孕的差别,再加上“是药三分毒”的传统观念,许多人在潜移默化中就形成了“吃避孕药造成的副作用一定很大”的刻板印象。

此外,大多数人认为避孕药就只有紧急避孕药这一种。“三分钟,轻松解决你意外怀孕的烦恼”的“事后紧急措施”直接让紧急避孕药的销售占据所有中国避孕药市场的2/3。

实际上,紧急避孕药从来就不是作为主流药物出现的。它比短效避孕药出现得晚,副作用也严重得多,因此在许多国家遭到禁止或不同程度的限制。

现今,国内避孕药市场开始“触底反弹”,“她经济”规模不容小觑。

2016年开始,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造成国内避孕药市场销售额增速减慢,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

不过近两年间,随着我国人民对准确避孕、健康生育要求的提高,以及对避孕药认识程度的加深,避孕药市场规模开始回升,甚至进一步扩大。

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短效避孕药将出现在每一位健康自信的女性身边,陪伴并支持她们掌控自主生育权,主宰自己的人生。

越来越多的女性追求在婚姻、职场、教育等各方面的男女平等,根据需求制定更有规划性的生育计划。在这些新观念逐渐登上主流舞台的大背景下,短效避孕药的需求日益水涨船高。

现如今,女性掌握身体的自主权、关注自身身体健康、摆脱人身依附走向独立,已经是大势所趋。如何针对这样的新局面,满足“她经济”的庞大需求,则是所有相关产业都需要面临的问题。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