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超长期国债正式发行迎来“火爆”认购并快速售罄引发广泛关注。

今年以来,在利率整体下行的背景下,国债市场迎来久违的爆发,部分长债和超长债的债券型基金产品的年化收益率甚至超过10%。

作为“长钱”的保险资金也参与了“追逐”特别国债的发行。今年5月,20年期、30年期特别国债发行时,就有保险机构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积极参与认购”,6月14日,50年期特别国债发行时,险资更是成为抢配方。

事实上,险资和超长期限特别国债天然适配,前者的重要投资理念就有“长期性”,后者负债期久、注重中短期投资回报的金融机构资金并不适配。以银行举例,银行负债端活期存款占一半左右,如果配置较多超长期国债,则不利于资产安全性管理。此外,从险企2023年年报和2024年一季报来看,在资产端“重债券、轻股票”的投资特点表现明显。

超长期国债吸引“长钱”险资

市场追捧超长期特别国债,认购热情高涨。

6月14日,5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迎来首次发行。财政部当天招标发行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三期)(50年期)发行总额为350亿元,票面利率通过竞争性招标后为2.53%。

从二级市场行情走势来看,在经历前期波动后,在5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迎来首次发行当日,多只已上市的超长期特别国债现集体上涨,截至收盘,“24特国01”上涨0.24%,报收于101.364元;“24特国02”上涨0.23%,报收于101.085元。

超长期特别国债今年5月17日首发,将于11月中旬发行完毕,共发行22次。其中,20年期、30年期、50年期分别发行7次、12次、3次。

在这些抢配特别国债的资金中,不乏险资身影。有头部险企资管负责人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资产负债久期匹配要求险资通常以长久期资产为主要配置品种,超长期国债一直是险资最重要的配置品种之一”。

为什么险资抢配超长期特别国债?客观分析来看,一方面,利差损压力叠加权益市场波动下,超长期特别国债对于“压舱石”的险资来说具备匹配性;另一方面,在经济稳增长过程中,债市一度走出牛市行情,固定收益类产品当前本身就具备安全性与性价比。

华西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郁等人在6月初的报告中就指出,若长期国债利率持稳或略上行,仅对银行来说,性价比就优于房贷。

“稳利率及促需求的大背景下,超长债利率以及个人房贷利率成为近期债市较为关心的两类资产,二者均为银行重要的配置对象;若长债利率持稳或略上行,均可提升其较贷款的相对性价比。忽略长债的资本利得收益,仅从银行利息收入的维度来比较两类资产优劣:由于国债的免税效应,30年期国债的利息价值等同于买入时的到期收益率,目前约为2.55%。”刘郁等人的研究报告指出。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50年期的超长期国债对于大部分金融机构来说确实期限太长。有债券交易员就认为,“期限太长了。估计需求方主要是保险机构,几家国有大行可能也会有参与,但其他中小机构需求会较少”。

有银行债券从业人士表示,从银行存款来看,活期存款占半数左右,如果配置太长期限的金融产品,可能会违背银行的负债管理策略。

利率下行之后的“必选项”

在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从去年下半年以来,险资负债端逐渐压降成本。这种压降对保险业来说几乎是全线的,不仅包括传统寿险(即普通型寿险),还包括分红险、万能险等新型寿险产品(收益具有浮动特征)。

传统寿险产品维持了10年的3.5%预定利率,于2023年7月31日终结。自2023年8月1日起,市面上所有传统寿险的预定利率不再高于3%,同时,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为2%,分红险预定利率最高为2.5%。

增额终身寿险的利率下调也已“箭在弦上”。6月12日,有媒体报道称,部分人身险公司将于6月底停售预定利率为3%的增额终身寿险,7月正式推出2.75%的产品。

从寿险产品利率调降来看,险资负债端在告别“3时代”,其实这是险企规避利差损风险下的“无奈之举”。

从今年一季度数据来看,76家人身险公司的投资率超过2%的有4家,5家收益率为负,投资收益率介于1%—2%的险企最多,有18家;85家财险公司投资的收益率分布在-1.28%至4.37%的区间,有12家险企的投资收益率为负,投资收益率超过1%的有11家。

从2023年险资投资收益率来看,财务投资收益率、综合投资收益率两个指标均处于十多年来的低位。

今年2月21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28.16万亿元,同比增长11.05%;2023年的财务投资收益率为2.23%,综合投资收益率为3.22%。其中,2023年2.23%的财务投资收益率创下了200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也是2008年之后首次降至3%以下。

再把视角转向险企的资产端,当前险企的资产配置呈现什么特点?从国家金融监管总局5月31日发布的《2024年1季度保险业资金运用情况表》来看,险资当前配置延续了2023年的“增债券、降股票”趋势。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保险公司账面资金运用余额为29.9万亿元,其中人身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余额为26.87万亿元,财产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余额为2.03亿元;人身险公司的债券配置占比为46.82%,财产险公司对债券的配置占比为38.2%,远超银行存款、股票、证券投资基金、长期股权投资等资产配置占比。

银行存款对应的是“低利率”现实,股票则对应着权益市场的“波动性”。可见,险企在“夹缝”中选择更具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债券”。

债市风险也需警惕

近一两年以来,在利率整体下行且权益市场波动较大的背景下,债券可谓资本追逐的“香饽饽”。

“别人贪婪时我恐惧”是巴菲特的名言之一。当债券配置被推向市场主流时,风险也在积聚。从当前险企资产端配置来看,债券占据主力。因此,对于险企来说,未雨绸缪,警惕债券风险非常有必要。

也由于债牛行情已久,多家媒体也于6月中旬发文提醒注意债市风险。

《金融时报》援引业内人士观点提醒,当前的利空因素有不少,只不过被投资者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我们期待此时投资者更需关注债券类资产的价格波动风险,守护好“钱袋子”。

《中国证券报》则援引市场人士的观点表示,近期受“资产荒”影响,一些机构投资者找不到收益较好的资产,尤其是银行存款利率下调后,更加凸显出债券基金的比价优势。这些机构投资者更多地要拉长债券久期来追求高收益,实际上也是在“冒险”赚钱,博弈市场利率还会走低。

有权威人士也对《中国证券报》表示,债券型基金“牛市”背后隐藏着不小的风险。“此轮债基行情与债券利率下行有很大关系,这种高收益不具有可持续性。”

乐观的是,从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来看,各项经济指标正处于修复当中。今年以来,CPI一直处于回升趋势中,PPI的降幅也在渐渐收窄。从5月来看,CPI同比上涨0.3%,环比下降0.1%。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6%,继续保持温和上涨;PPI同比下降1.4%,环比上涨0.2%,改变了前6个月连续下降趋势。5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1%,位于扩张区间,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保持恢复发展态势。

因此,债券行情能否持续“牛”下去值得高配置的险企去思考,险企需要根据市场变化灵活动态调整策略。不过,仅从50年期特别国债来看,其超长期限的特性和长钱险资天然适配。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作为风险性不高且收益较为明晰的债券产品,险资积极抢配无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