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湾商业观察》施子夫

日常生活中,关于移动充电宝“乱扣费”、“充电功率低”的吐槽之声不绝于耳。而原先风靡一时的共享充电宝也被不少网友吐槽为“充电刺客”,足以可见共享充电宝虽作为大众使用频率较高的移动电源产品,但负面评价声音同样不少。

2024年6月3日,共享充电宝第一股怪兽充电(EM.NASDAQ)披露2024年第一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从业绩表现上看,怪兽充电的一季度业绩表现难言乐观,尽管外界声音归因于公司转型阵痛期所致,但在大量消费者投诉的情况下,公司业绩提升的压力依然不小。

01

转型阵痛期业绩表现不佳

一季报显示,怪兽充电实现营收3.972亿元,订单量1.47亿笔,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30万元,非美国会计准则(Non-Gaap)下公司实现经调整后的净利润380万元人民币。

从主要业绩指标看,此份一季报显示怪兽充电的多项业绩指标同比出现不小下滑。2023年一季度,怪兽充电实现营收8.13亿元,订单量1.5亿笔,实现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1080万元,非美国会计准则(Non-Gaap)下经调整后的净利润1710万元。

相较于2023年同期,2024年一季度,怪兽充电营业收入同比下滑51.73%,订单量同比下滑2%,净利润也由盈转亏,同比下降103.23%。

怪兽充电此份一季报营业收入下滑,主要与公司来自移动设备充电收入减少有关。同时,外界也有不少声音将业绩不振归因于转型阵痛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季报显示,怪兽充电的移动设备充电实现收入为3.781亿元(约5240万美元),占当期总收入的95.18%;其他业务实现收入1913.00万元,占比4.82%。

自2023年二季度开始,怪兽充电的收入主要来自直营模式与代理模式收入。2024年一季度,怪兽充电通过直营模式实现收入1.552亿元,同比下滑45.1%;合作模式产生收入2.229亿元,同比下滑58.0%。

截至2024年3月底,怪兽充电的POI覆盖达124.5万个,较2023年末增加1.1万个;移动电源数量940万个,较2023年末增加20万个;累计注册用户数4.043亿,较2023年末增加1280万;移动设备充电订单1.47亿笔,同比下滑2%。

其他数据指标方面,2024年一季度,怪兽充电的营业成本录得1.68亿元,同比增长31.67%;研发费用1967.40万元,同比下滑8.25%;市场、销售和管理费用2.31亿元,同比下滑66.61%。

截至2024年3月31日,怪兽充电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录得6.44亿元,同比下滑6.29%;总现金31.15亿元,同比增长1.27%;应付账款7.26亿元,同比下滑20.1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4.16亿元,同比下滑41.18%;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7.82亿元,同比下滑20.57%。

一季报披露的当日,6月3日,怪兽充电当天的股价暴跌20%。截止6月26日收盘,怪兽充电的股价收报于0.879美元,目前总市值2.27亿美元。

02

消费者投诉不断,侵害用户权益遭通报

除了业绩端的考量,怪兽充电自身也面临不小的内控管理压力,在市场份额逐步扩大的同时,怪兽充电也充斥着大量“充电功率低”、“充电价格贵”“乱扣费”等负面评价。

根据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截至6月27日,搜索关键词“怪兽充电”共计有投诉量19116条,近30天投诉量264条,已完成70条,消费者投诉问题包括商家无法提现、客服联系不上、霸王条款、乱扣款、虚假承诺等。

对于乱收费问题,消费者投诉意见较多。6月18日,有消费者投诉表示,自己曾于14号晚上租借使用充电宝,而当自己17号收到订单详情时显示,充电宝已三天零三个小时没有归还充电宝并扣款99元。对此情况,该名消费者表示,充电宝当天已确认归还,要求怪兽充电方申请退款。

《港湾商业观察》在今年315期间发布的《315权益观察,充电宝收费乱象怪兽侵害用户权益,转转们的阴阳检测》一文中曾提到,在消费乱象的同时,共享充电宝还出现虚假广告弹窗的情况。

另外,今年3月14日,工信部发布《关于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SDK)通报(2024年第2批,总第37批)》的通报。通报显示,工信部共发现62款APP及SDK存在侵害用户权益行为。其中,怪兽充电设计的违规行为为“欺骗误导强迫用户”。

艾媒咨询CEO张毅向《港湾商业观察》指出,目前市场上对于共享充电宝的需求依然存在,但是来自市场的竞争过于激烈,这是其一。其二充电宝在服务能力、产品性能如果不去突破的话,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很难赢得消费者的长期青睐。作为共享充电宝,还是要考虑利用充电宝去延伸其他的业务,这也是怪兽充电作为上市公司很重要的看点。(港湾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