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雪原 (雁栖湖)健康发展论坛首席专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由(雁栖湖)健康发展论坛组委会发起主办的 “新冠疫情防控与推进健康中国行动”通讯研讨会今天在京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20多位知名专家参与了研讨。

(雁栖湖)健康发展论坛是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国健康管理协会等共16家机构联合发起,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己任。九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佩云,十届至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担任论坛名誉主席。

当前,在我国经历新冠肺炎疫情越过高峰、总体向好形势下,需要认真总结在这次“大考”中的经验和教训。因为进入21世纪以来,相继发生SARS、H1N1流感、新冠病毒等多起重大流行传染疾病,这次也不能说是最后一次。付出学费总要有所收获、增长见识。笔者以为,最根本性的一条,是坚守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方向,深化医疗卫生体制体系的改革。

始终坚守以人为本立场

我国新冠肺炎疫情迎来总体向好重要转折,世界则处在严峻形势之下,新增病例呈持续上升趋势。就我国而论,到了需要认真回顾和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了。这既有利于夺取这场战“疫”的最后胜利,也为未来防控新的类似传染性疾病所必需。

为何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又何以形成规模如此之大、影响如此之广的局面?是没有医疗等公共卫生设施,还是没有疫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恐怕都不是。最多只能说设施不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而已。造成这一状况的直接原因,是在一段时间里,以武汉为中心的监控防线失守,给了病毒以可乘之机,导致击破防线向外部扩散。按照2007年卫生部修订的《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规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人员发现不明原因肺炎定义的病例后,应立即报告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在12小时内组织专家会诊和排查,仍不能明确诊断的,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注明“不明原因肺炎”并进行网络直报。那么武汉发现不明或已明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后,有没有按照上述规定组织专家会诊和排查?有没有填写传染病报告和网络直报?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有待进一步考证。

虽然至今看到的相关材料仍然有限,然而不管问题出在哪里,也不管网络上披露的信息是否完全属实,有一点是明确的,即有当事人说了假话。或者隐瞒、拖延疫情不报,或者出于某种原因,对率先在网络上披露真情医生找来“约谈”,以“造谣”罪名进行限制、打压和媒体曝光。这就违背了最起码的实事求是精神,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岂能不筑成大错?因此,总结这场抗疫斗争,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是要始终不愈地站在以人为本立场,坚守和践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象钟南山院士那样,面对众多行家说:没有发现人传染人说教;站出来直言:有人传染人。象李兰娟院士那样,果敢地动议:武汉要封城。他(她)们实事求是的仗义直言,可谓一字千金!中央和相关部门正是采纳了包括他(她)们等的合理建议,果断采取最严厉的措施,才力挽狂澜,㧪制了疫情的继续蔓延,迎来全国形势向好的局面。

以人为本,就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从讲真话、为人民办实事做起。这是每一名共产党员、干部、“人民公仆”最基本的坐标。“一打纲领抵不过一个实际行动”(见《歌达纲领批判》)。我们说话、办事、做决策,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上、举到头顶。牢记:人民的生命、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大于一切,心甘情愿、勤勤肯肯地为人民服务。

积极推进医疗资源合理有效配置改革

医改进行多年,取得不少成绩,但不够理想。主要的一点,是没有按照市场需求进行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因而在疫情来袭之际,防控、治疗等均陷入捉襟见肘、难以有效应对困境。医改理应打破这一困境,从大力推进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深入展开。提出几点具体建议:

其一,扩建并合理分布综合性质的“三甲医院”。首先,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成规模扩建。其次,加快和完善省委会等二线城市三甲医院建设,大城市可先行一步。再次,逐步向地级城市扩展。三甲医院建设,一是要坚持高标准。二是要争取时间。力争在较短时间例如三五年内,形成全国三甲医院成网络分布格局。成为遍布全国、梯次分布合理的综合性医疗和救治中心、骨干中坚。

其二,组建以知名度专业化程度较高医院为龙头的医疗集团。如由北京宣武(脑)、同仁(眼)、阜外(胸)、积水潭(骨)医院等牵头,组建相应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院。牵头医院主要负责科技研发、技术指导、人才培训、定期巡诊等业务。地方主要负责医院建设、行政管理、全面经营业务。集团以国有为主体,亦可采取国有为主体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

其三,鼓励私营、合营中小型医院协同发展。这是医疗网络体系的微循环系统,国有骨干医疗网络的延申和补充,不可或缺。一并形成大、中、小规模,国家、集体、个体所有制相结合的医疗网格结构。

其四,科学推进中西医结合改革。中西医相结合,是一个长期存有争议的话题。然而在当代抗击疟疾、流感、SARS和新冠肺炎中的作用,已为实践所证实。虽然中医经络为何物尚且说不清楚,但是在防病、治病、康复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客观存在的。应以实践检验为标准,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总结、积累、提炼成为以抗疫、防病、治疗为中心比较系统的理论,推动中西医结合跨入新的阶段。

深化公共卫生体系改革

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疫情能否得到有效防控,如前所述,首当其冲的是医疗体制、制度和承受的能力。然而疫病防控不只是医疗一家的事情,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涉及监控、评价、政策、制度、供给、保障、宣传、社会协调等诸多方面,更多的属公共卫生系统。在这个意义上说,本次新冠病毒肆虐是对公共卫生系统的一次严峻考验。

什么是公共卫生?国内外相关部门、科研和教学机构给出多种定义。从100年前(美)公共卫生权威专家温思络(Charles Edward Winslow),到50多年前(英)实业家维克斯(Geoffrey Vickers)),再到20多年前美国医学研究所(I0M)《公共卫生的未来》研究报告发表,涵盖生物学、医学、环境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构成由多学科交叉组成的社会综合系统。我国政府相关机构、科研和教学院所,也给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定义。笔者在吸取上述各家研究所长,经过实践检验得来的有益经验基础上,认为公共卫生要义可表述为:通过监控和评价、政策和制度、保障和行动,实现预防疾病、促进人的健康的一门科学和社会公共体系。简言之,就是疾病防控的科学及其社会公共体系。联系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几次应对重大疫病取得的经验,除前面论及的坚守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积极推进医疗资源合理有效配置改革外,就公共卫生体系改革而言,提出以下建议:

其一,改革完善流行病监控和评价系统。现有的流行病监控评价系统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由哪一个部门负总责、监控评价和信息发布由谁承担等。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之一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监督管理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卫生应急,列入主要职责范围。委员会下设疾病预防控制局,应是该项职责的具体执行机构。另有卫生健康监督中心,为参照公务员法建立的委员会下属事业单位,协助开展医疗、公共卫生监督等工作。此外,还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hina CDC),并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相应的分支机构。性质为政府举办的实施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公益事业单位。这些组织单位都面对疾病特别是流行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以创造健康环境、促进人民健康等为宗旨。在面对疫情大考中,这样的机构设置怎样?效率怎样?效果怎样?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效率不高,甚至贻误战机、指挥不力、出了问题又互相推倭,恐怕从上到下程度不等的存在着。有些地方、有些事情严重存在着。急待改变,必须改革。

首先,明确流行病监控和评价的职责机构。建议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承担总体责任,成立由一名副主任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相关知名专家组成的国家流行病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负责流行病尤其是重大传染性疫病的报告审核、批准和对外发布。

其次,同时成立国家流行病管理局,隶属国务院,日常工作由国家卫健委代管。国家流行病管理局,主要负责流行病特别是重大传染性疫病的监控、评价、提出疫情报告,提请国家卫健委流行病指导委员会审核、批准、发布。

其二,制定流行病应对的法律和政策。要加强流行病防控的法治化建设,尽快推出《流行病防控法》。《流行病防控法》要体现以人为本、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宗旨。条款要吸收国际社会通行的准则,从中国实际出发,是各种流行病防控普遍适用的共同法律法规。同时要留有余地,可依据不同流行疫病发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全国或地方性的补充法规,以及相应的政策。

其三,加快流行病应急设施和后勤保障建设。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大规模暴发,使医疗公共卫生设施,如医院、病床等;物资供应如口罩、消毒液等供不应求,颇显紧缺。疫情过后,要进行设施和物资消耗、需求评估,按照疫情期间最终确诊病例人数、死亡人数、重症人数等的实际物资消耗,拉出物资供需平衡清单。以此为参考,做出流行病应急设施、后勤保障高、中、低不同物资需求预测,为应对未来流行病后勤保障提供预案。

当前比较经济的办法,是在疫情期间已经新建的临时性医院、疫苗等新药生产线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质量、提升品位、扩大规模,力争实现规模化、现代化,成为应对各种新流行病的后勤保障基地。医院建成后即可投入使用,以弥补看病难、住院难问题。新药生产需要依据市场需求科学确定,在满足当前需求基础上,保持合理的的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