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华商韬略 斯钦

 在中国制造面前,德国制造不再是神话!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石。没有工业的强势主导,其他部门就没有相对应的工具、设备,更别提进一步发展,石油堪称工业之血。

 但遗憾的是,中国石油长期依赖进口,很容易被西方遏制。我国的石油储量并不丰富,但煤炭分布广泛,产量居于世界前列。“煤制油”就成为我国破解石油被“卡脖子”的关键。

 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大背景下,煤化工被寄予了厚望,煤制油、煤制气等现代煤化工得到了空前发展。根据《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测算,“十二五”期间中国煤化工行业投资规模接近5000亿元。

 如今,我国“煤制油”工业位居世界前列,但也曾被西方卡过脖子。

 由于国内煤制油产业起步很晚,落后西方国家五六十年的时间,我国一度非常依赖国外的技术与产品。

 2003年,我国向顶尖煤油公司南非撒索尔寻求技术合作,但对方却漫天要价,连谈12年都没谈成,还要求中方不论盈利都必须支付固定金额,仅费托合成技术就开价25亿美元。

 由此,我国被迫开启自主研发之路。

 在这种情况下,一家成立不到五年的公司:中科合成油,站了出来,其总经理就是中科院物化专业理学博士李永旺。

 2009年,中科合成油与伊泰集团合作的伊泰合成油示范厂成功出油,标志着国内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制油”技术。

 而后,中科合成油与南非萨索尔同场竞技,中方组织了多方专家对二者“煤制油”方案进行比较,在例如煤耗、水耗、电耗等很多技术指标上,中科合成油方案都要优于萨索尔方案。

 最终神华宁煤集团选择了中科合成油方案作为技术核心,漫天要价的萨索尔正式出局。

 当时,有一种用于煤制油工艺的单向阀,全世界只有一家德国公司可以生产,他们卖给中国人的价格是180多万一支,且使用寿命只有1到3小时,对于中国煤制油企业来说,这绝对是一笔相当沉重的耗材负担。

 一位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的总经理曾控诉到:这些进口产品不仅采购价格高昂,而且还不能满足生产线长周期稳定运行的要求。

 但是,这根本难不倒聪明的中国人,经过一家株洲硬质合金公司的潜心研发,他们耗时多年研发出一款使用寿命长达1年,且价格不到20万的煤制油单向阀。

 这家公司就是株洲西迪。

 西迪还是家民企,成立十年以来,西迪所有股东都没有分过红,他们把每年销售收入的10%投入到培养高级工匠和技术研发上,培养出100多位80后年轻高级工匠。

 株洲西迪只是国内制造业逆袭的一个缩影,现如今,我国已经实现百万吨级煤直接制油系列关键装备的国产化,除了单向阀之外,还有高差压减压阀、耐磨球阀、陶瓷滤芯等关键设备实现了国产,如今国内煤制油产线的最高国产化率已经到达了98%。

 而之前那个奇货可居、狮子大开口的德国单向阀公司,现在已经退出了这个市场。

 截止2020年,中国已经占据了全球硬质合金产量的40%,是全球硬质合金产量最大的国家。

 出色的产品质量,让中国生产的硬质合金刀具可以打入德国大众的汽车生产链。

 不仅如此,像是苹果iPhone智能手机的金属外壳加工,富士康和蓝思科技也需要采购大量的国产硬质合金刀具,才能进行精密加工。

 中国在“工业牙齿”硬质合金的连番技术突破,成为中国制造业迈向高端的可靠保证。

 中国制造的崛起,正在破除市场中“外国月亮比较圆”的迷信。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